王杨卢骆星合证券,被誉为初唐“四杰”,这一荣耀称号,是在他们中部分仍在世时,由当时诗坛新秀宋之问首提的。四位才俊凭借过硬的文学实力,迅速攀上了初唐诗歌的巅峰,由此可见他们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声望之高,堪称当代文坛的璀璨明星。
到了盛唐时期,伟大诗人杜甫在《戏为六绝句》中提及他们时写道:“王杨卢骆当时体,轻薄为文哂未休。尔曹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。”这句话意指,虽然有人讥笑这四位诗人的作品过于轻薄,但他们的才华已达顶峰;而那些嘲笑者的名字和身影早已湮没于历史尘埃,而江河依旧滔滔流淌,象征他们的作品将永存于世。
这四位才子之间有许多共通点:他们都是神童出身,却缺乏政治才能,命运多舛,最终的结局也有几分相似。王勃出生于绛州龙门,家族世代为儒学名门。他的祖父“文中子”王通有一位隐士兄弟王绩,为著名隐逸诗人。相比同龄孩子还在玩泥巴,王勃9岁便能通读颜师古注《汉书》,甚至写出十卷《指瑕》纠正前人错误,显示出惊人的学识。
展开剩余87%公元669年,王勃进入沛王府担任侍从,期间写下了许多应制诗文,驾驭命题作文游刃有余。他创作的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中,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这两句,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。可是同年五月,王勃所写的《檄英王鸡文》因被嫉妒者告发,被送至皇帝面前,引起轩然大波,导致他被驱逐出长安。
年仅二十岁的王勃流浪他乡,自长安出发,途经扶风、散关,再过凤州,进入褒斜隘道,最终抵达蜀地。在那里,他结识了卢照邻和好友薛华,后者祖父薛收曾是王勃祖父的老师。此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,文武兼备,曾提出“士之致远,先器识,后文艺”的观点,意在告诫王勃尚需磨练。裴行俭是唐朝开国名将裴仁基之子,而《说唐》中的裴元庆为其虚构弟弟。
672年9月,23岁的王勃来到洛阳,上书尚书左丞许圉师星合证券,而许圉师正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妻子的祖父。王勃虽任虢州参军,却因徇私窝藏罪犯及杀人灭口被查处,面临严惩。幸运的是,遇上大赦,他被除名,而其父亲却因牵连被贬至交趾(今越南境内)做地方官。
675年5月,王勃回乡一趟,途经洛阳,沿运河南下,经淮阴、楚州,入长江,九月九日重阳节抵达洪州(今江西南昌)。在都督阎伯屿举办的宴会上,他挥毫写下千古名作《滕王阁序及诗》,其中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的景色描绘极其壮丽;而“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,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”的气魄,则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。
上元三年(676年)春夏,经历南海漂泊的王勃终于在交趾见到了父亲王福畴。之后他踏上回北方的航程,却在南海风高浪急中不幸落水身亡,这场短暂的小海难结束了这位天才诗人仅28岁的生命。
据傅旋琮教授研究,杨炯与王勃同年生,皆为650年出生。杨炯出自弘农华阴(今陕西华阴),王勃逝世时,杨炯已在长安弘文馆任职16年,但一直未曾升迁。他也是神童,十岁应童子举及第,十一岁便开始仕途生涯。
杨炯性格傲慢,得知自己位列王勃之后,曾直言:“愧在卢前,耻在王后。”听闻王勃去世,他特地撰写《王勃集序》,对王勃的地位作重新评价。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,杨炯受薛元超举荐,33岁时被任命为崇文馆学士,并担任太子李显的詹事司直,官职正七品上。
此时杨炯写下的《从军行》激荡人心:“烽火照西京,心中自不平。牙璋辞凤阙,铁骑绕龙城。雪暗凋旗画,风多杂鼓声。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。”其中“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”成为课堂必背名句。
不过李显即位不久即被废,政治风云骤变。685年,徐敬业在扬州起兵,杨炯的堂兄杨神让参与叛乱,杨炯因此遭牵连星合证券,686年被贬为梓州(今四川三台)司法参军。690年,杨炯返回洛阳,迎来人生第四次官运高峰。武则天命他与宋之问共同管理习艺馆,负责教习文书算术等事务。虽官职不高,但杨炯借机大力颂扬武则天,最终被任命为盈川县令(今浙江衢州),后世称其“杨盈川”。
临行前,25岁的张说曾赠送他一首《赠别杨盈川箴》劝诫:“才勿骄吝,政勿烦苛。”意在提醒他才华不可骄傲吝啬,政事不可繁杂苛刻。此后约695年,杨炯消息断绝,音信全无,生死成谜。
642年秋,卢照邻约十岁时自幽州南下扬州,拜江都茱萸湾的曹宪学习经史,三年后又跟随太子校书王义方深造。学成后入长安,名作《长安古意》即由此而生。诗中描绘长安盛景,气势磅礴:“长安大道连狭斜,青牛白马七香车。玉辇纵横过主第,金鞭络绎向侯家。”以及抒发情感的名句“得成比目何辞死,愿作鸳鸯不羡仙。”其诗结构如交响乐般层次丰富,尾声韵味悠长。
20岁时,卢照邻在邓王李元裕府任典签,长达十余年。邓王去世后,他曾做益州新都县尉,旧识张柬之任青城县尉。在蜀地四十岁时遭诬告入狱,幸得名道士李荣相救脱险。
670年春,卢照邻与王勃相遇,参与曲水宴集。年底时,他在益州筹款返洛。673年春,骆宾王抵达蜀地,结识成都一市井女子郭氏,替其写诗表达对卢照邻朝三暮四的怨恨。卢照邻是否收到此诗无从知晓,但此时他已患风病(即今称麻疹)。
同年春,卢照邻赴长安光德坊求教百岁大医学家孙思邈,与宋令文、孟诜共研养生之道。无官无职的他,一边调理疾病,一边四处借贷度日,成为古代因病致贫的典型。
41岁时,他曾在太白山炼丹;45岁时隐居东龙门山,自号“幽忧子”。病情恶化,双足孪生,一手废用。682年48岁时,卧病阳翟具茨山下草屋,自购地契安置墓地,终因病痛难忍,投颍水自尽,享年48岁。
骆宾王的生卒年不详。根据傅旋琮教授研究,他可能生于626年,比其他三人年长许多。其父为青州博昌县官员,骆宾王童年在此度过,七岁时即能口占名作《咏鹅》。父亲早逝后,贫困孤独的他流浪至兖州瑕丘县,过着漂泊生活。
贞观十六年(642年)秋,十八九岁的骆宾王来到京城,手持兖州多位长官推荐信,然无朝中关系,难以立足。直到649年,才入道王李元庆府任职。李元庆为唐太宗李世民弟弟。
骆宾王兼具江湖气和读书人的自负,喜结游伴、通宵赌博,屡遭正统人士批评,自然难获李元庆青睐。这与卢照邻在邓王府、王勃在沛王府的待遇形成鲜明对比。
665年,高宗李治封禅泰山。据说46岁的骆宾王当时身在齐州,病体拖沓,却在张司马请求下写下《请陪封禅表》。他的文章与16岁少年王勃的《宸游东
发布于:天津市金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